
大众卫生报·新湖南客户端讯(通讯员 陈思雨)全国各地大、中小学考试结束,暑假来临。当前,天气开启“火炉”模式,游泳成了很多人,尤其是孩子们消暑降温的“良方”。专业游泳场所相对安全系数较高,但有些人避开正规场所选择户外“野泳”,尤其是在农村,因为条件的限制,在江河、水库、池塘等处野泳的现象普遍存在。
近期广西南宁、浙江丽水、哈尔滨等地发生了数起溺水事件,更是给各位家长提了个醒。在户外“野泳”容易发生脚部抽筋,滑入河底和被水草缠绕等情况,加之进入汛期以来,降雨强度加大,溺水事故也进入危险期、易发期、高发期。
湖南省胸科医院重症监护科(ICU)主任、主任医师蒋泽华对此呼吁:快乐过暑假,安全可不能“放假”,假期切不可忽视了对孩子的安全防护。
如果发生有人溺水,应该怎么做?
蒋泽华介绍,溺水患者临床表现个体差异较大,与溺水持续时间长短、吸入水量多少、吸入水的性质及器官损害范围有关。
据相关数据显示:全球每小时有40多人溺水死亡,而我国每年约有5.9万人死于溺水,其中未成年人占据了95%以上。当前,受台风影响,南方降雨增多,尤其是湖南多地已发布防汛应急响应,万一有人溺水了该怎么办?
当发现有人溺水,首先应该向周围人群进行呼救,请求他们的援助,有条件应尽快通知附近的专业水上救生人员或110、119消防人员,同时应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。在专业救援人员到来之前,可向溺水者投递漂浮物如竹竿、木板、绳索等。
另外,不会游泳者千万不能盲目下水救人,最好由受过训练、水性好、熟悉和了解水情的两三个人同时下水。下水的人不要穿鞋和过多衣物,不要以“扎猛子”的方式头朝下跳水救人,以免碰伤。
对于在专业游泳场所,蒋泽华直言,溺水事故也同样发生。因此,在带孩子游泳过程中,家长应加强看护,不要埋头沉迷手机,或是单独留下还在在泳池内。同时,家长要保证孩子处在自己或者救生员可以快速触及的范围内游泳,这样在发生意外时可以及时发现、快速救治。
溺水者上岸后,该如何科学急救?
蒋泽华介绍,发生溺水后,患者会出现面色青紫肿胀,眼球结膜充血,口鼻内充满泡沫、泥沙等杂物。部分患者可因大量喝水出现上腹部膨隆,绝大多数的患者也会出现四肢发凉,意识丧失,严重的可出现心跳呼吸骤停。
将溺水者救上岸后,应及时对其进行心肺复苏,有资料研究表明,溺水后尽早开始基础生命支持,恢复有效呼吸循环是成功复苏、降低死亡率和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的最有效方法。
相关链接:
心肺复苏步骤
1、拍打溺水者双肩,并大声呼喊,判断其意识。如果意识清醒或伴有呛咳,应尽快为其清理口鼻异物,注意观察呼吸,守在溺水者身旁,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,如有条件,可为溺水者脱下湿衣物,盖上干净衣物以保暖,等待急救人员到达。
2、如溺水者意识丧失、无呼吸,需立即按照以下步骤对其进行急救:
(1)开放气道:施救者跪在溺水者一侧,一手压前额,一手提下颌,打开气道,清除溺水者口鼻中的泥沙、水草、假牙等异物
(2)人工呼吸:在呼吸道通畅的前提下,施救者用拇指和食指捏紧溺水者的鼻孔,嘴唇包住溺水者嘴唇,连续吹气2~5次(吹气1秒钟,放松1秒钟)
(3)胸外按压:施救者手掌根部放在溺水者两乳头连线中点,胸骨中下段,两手腕部重叠,十指交叉,两臂垂直,用身体重量向下压至少5厘米,不超过6厘米。每分钟按压100~120次,按压30次后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2次。重复上述操作,每5个循环检查1次溺水者呼吸、意识是否恢复,直至急救人员赶到。
责编:李爱华
来源:湖南日报·新湖南客户端
习言道|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、利在千秋
中央城市工作会议,部署七方面重点任务!
时政微周刊丨总书记的一周(7月7日—7月13日)
时政微观察丨总书记深情寄望电影工作者
坚守艺术理想 不负时代使命
重温总书记重要论述 共建美好地球家园
学而时习之|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
习近平会见新加坡总理黄循财